close

  在這學期的國文通識課程,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白先勇的<花橋榮記>,因為製作小組報告的緣故,第一次如此深入分析文本,也格外印象深刻。高中時第一次閱讀文本時,盧先生的人生一路走下坡令我震撼,故事主軸對我而言完全環繞在盧先生身上,雖然悲哀卻也是當時那個時代許多人的縮影。再一次細讀這份文本後,感官不再只停留在盧先生上,開始觸及到每個小人物,不論是老闆娘、洗衣婆阿春、房東顧太太等等,開始認真咀嚼每一個文字,體會故事人物的辛酸,也格外受作者的文字力量所撼動,與感受這故事在這社會當中的縮影。

        老闆娘做為一個敘述者,卻十分搶戲,然而她的色彩不只存在當時時代的人們身上,套用在現代人之中也不衝突。故事中凸顯她的缺點遠大於她的優點,不論是自私、愛談論八卦、勢利,都是許多人的通病,只是作者透過誇大的方式,讓讀者感受、甚至厭惡,但其實日常生活中,每個人也許多少都有老闆娘的特質,例如老闆娘一心一意希望湊合盧先生與秀華,甚至因為被拒絕而惱羞成怒,執意認為自己是為他人好,處處為別人打算,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,僅以自己為出發點,這其實都是出自於私心而勉強他人。但老闆娘是故事當中最為積極經營生活的人,在大陸桂林原是米粉店姑娘,家境優渥,也成為了營長太太,十分風光,但來到台灣後,不只一切從零開始,連丈夫的消息也無從得知,無依無靠的她卻仍舊認真經營生活、支撐花橋榮記。

        若說老闆娘代表許多人的缺點,那麼盧先生應該呈現了許多人悲傷的樣子,同樣以較誇大的方式,依然是人們的縮影。他對於未婚妻的過度執著,導致在希望破滅後也失去生存的力量,原本是個有固定薪水的小學教師,卻在一生積蓄被騙光後,魂不守舍,甚至與阿春發生關係,最終死於非命,與先前斯文模樣相差甚遠。秦顛子的故事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原在他鄉作縣太爺,卻也在戰爭中被波及,來台只能做個小小公務員,但仍無法釋懷,甚至開始發瘋。但在現代日常生活中,每天打開電視時,社會新聞幾乎充斥著許多的盧先生,不論是為了愛情傷人、抑或是為了金錢結束生命,都是一個個過度執著導致無法承受失去的傷疤。我們對於盧先生的境遇感到驚奇與不解,有時卻也不小心成為他那樣執著的人,因為失去而行屍走肉,如同泰戈爾所言:「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,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。」老闆娘也許並非完美,卻也還是樂觀的人,懂得放下好好過生活,雖然失去的摯愛,但仍然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。我想這兩人最大的差異應是因為老闆娘本就不特別抱持希望生活著,畢竟已了無牽掛,僅是過一天是一天的想法,但盧先生卻是每天都在期盼與羅小姐見面,日常全與她無法脫離關係,才會在積蓄被騙光後,如此悽慘,因為支撐他生活的支柱已蕩然無存。

        這個故事大概唯一最被讀者詬病的是對於台灣的歧視,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大陸的優越感,對於洗衣婆阿春的描述更是極盡醜陋,但我其實對於這樣的寫作手法並沒有很強烈的反彈,因為我認為這樣的寫作方式是為了凸顯盧先生在失落以後的巨變,且當時這些時代差異應該是理所當然存在的,被迫遷徙到台灣的居民肯定是懷念原鄉的,畢竟那是生長了幾十年之地,不論是情感、財富的累積都是無法重來的,且在談論他人的八卦時,鮮少是禮貌與正向的,大多都是有點誇飾、不恥的方式,語帶嘲諷,我認為作者只是揣摩了那樣的心思,期盼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。

        昔盛今衰不論身處在哪個時代,都是當時文人熱門的創作題材,而我也特別喜歡,透過有點映襯與對比的方式,總可以很真實的感覺到那份惆悵,使我感觸極為深刻、歷歷在目。花橋榮記的背景也是敘述著戰後長春的衰敗、遠離家鄉,從前的光景已不復見,只能透過一張張的照片懷念家鄉,從前再怎麼山明水秀,如今也僅能靠著老闆娘驕傲的口吻介紹著,她和故事當中的某些角色都是流離他鄉的異鄉人,一把火燒盡了原鄉的房子,一場戰爭帶走了摯愛,即使來到台灣後在長春路底開了米粉店、在長春國小教書,也不再具有當年的意義了,只是多一分的觸景傷情罷了。

        再一次深入的閱讀這篇文本,我不再只是個旁觀者被動接收作者傳達的故事,最大的收穫是感受書中人物與現實當中的連結。且對於這些國共內戰的歷史,若僅僅以幾行字交代過去的故事,可能無法有任何感同身受,然而透過深入分析文本,了解到當時的人們是如何被時代的洪流所摧毀,故事中的人物來到台灣前後的生活皆落差很大,產生強烈的對比,被迫重新在異地開始生活、失去摯愛,那份無奈、無助的心情,又豈是能以流落到異鄉補償一個職位,讓他安身立命,能彌補的了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